特別專欄
再訪“屬靈的危險”一文

回復信件

  如果我寫有關上帝的創造,我會遭受某方面的抨擊。如果我在當今令人困惑的社會背景下談論有關婚姻和家庭的神聖性,我就受到嚴厲的炮轟。如果主題是安息日,那麼有人想當然就會生氣。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會有很多。

  這些我都知道。然而我卻在寫作評論《小屋》*時,大膽地寫出一切,於是一場小風暴襲擊了我的頭腦。

  好的,並不是所有的觀點都是消極的;而我也許應該從這裏開始。文章刊出後的一周,我來到教堂,英文《傳道者》雜誌編輯尼克·薩特爾瑪傑把我拉到一邊,說:“那是一流傑作!”一位聽覺敏銳的牧師,從副堂裏無意間聽到了他的評論,就來說出她的稱讚。最近她從附近一所本會學校中聽聞這本書的一些流傳,並且很高興地看到有人討論這樣的話題。

  還有些人寫信表示支持,在他們當中,田納西州歐提瓦的愛德溫·雷諾茲表示他在看到“有許多復臨信徒稱讚《小屋》並且從中並沒有看出錯誤之處”的驚訝。馬里蘭州勞雷爾的卡拉·貝克來信,感謝我“有勇氣坦言反對本會的一些教會的某些做法,就是那些打擊復臨信仰核心的做法。”而來自華盛頓瓦拉瓦拉的考里木·瓦爾德向我表達出她對我的肯定,因為看到我“堅持反對當今妥協的禍害,這種禍害正潛入教會。”她認為我本來可以轉過身來建議教師們把這本書指定為他們的課外閱讀,但她發覺這是“極為可怕的!!!”(原文如此)“當導師們和那些在位的權威人士指定一些功課時,有種假設就是‘他們一定會認為這是沒有問題的。’”她說道。(事實上,沒有這種假設。關鍵是所提供的督導。我們建立強的學生,不是靠保護他們遠離每一種異端環境,而是要在他們遇到相反的觀點和影響時,提供多方信息和屬靈的指引。)

  瓦爾德的關注,是希望我在我的立場上可以更加強烈,跟我收到的其他信件大為不同。下面有三個實例:

  1.布藍達·詹森院牧:“作為本會一名負責善終關懷的牧師,我對關於死亡的話題很敏感,我關注羅伊·亞當斯的文章……我感到有時本會的弟兄姊妹沒有意識到,當我們維護死後狀態的教義而不加區別時,可以帶來多大的心靈痛苦和可能有的嫌惡感……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他已失去……可愛的孩子、配偶或者家庭成員,我們所說的真理就是他們所愛的人已不再存在!這是一種多麼絕望的思想……當你愛某個人的時候,你只希望他們好,聽到你的復臨信徒朋友相信沒有一個靈魂是上帝關心的,沒有一個樂園是他們可以想像他們所愛的人正處身那裡,這可以是使人受傷和討厭的。”

  2.伯尼·H·帕森斯,美國俄勒岡州:“亞當斯先生在文章開頭批評了聖母頌這曲美妙的音樂……這篇文章來自一位自稱為‘第四代的復臨信徒──一位聯合會會長的後人”的作者。看到羅伊·亞當斯的文章中所顯示出的思想狹隘,令我煩惱不已……我相信《聖經》教導說靈魂是不死的。(我不能相信我在這封信所讀到的有關靈魂的觀點,〔我從不如此相信!〕難怪我留給帕森斯姊妹的印象是思想狹隘的!)

  3.蒂姆·亞當斯 (不知地點):“我發覺這篇文章非常令人失望,亞當斯先生不能越過神學上一些相對來說次要的差異,去看看書中美麗的信息……讀過之後,我完全同意尤金·彼得森的觀點,即‘這本書有一種潛能,要給我們這個世代帶來一種貢獻,就是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給那個世代所帶來的那一種貢獻。’(譯者按:那是《小屋》一書皮書套上的推薦語之一)與羅伊的印象正好相反,這本書要把上帝描繪成比典型枯操的神學所說的上帝更平易近人和更可建立關係的上帝,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神學議題……

  “羅伊把關於《小屋》一書說什麼的整個爭論都放在一個很短的片段中,就是書中主角麥克在上帝精心安排的劇本中看到並抓住她已死的女兒……根據《聖經》記載,摩西死並埋葬了,然而他卻在耶穌登山變像之時現身,難道不是嗎?根據復臨信徒有關死亡狀態的理念,這又該做何解釋?……

  “〔羅伊〕有關上帝的評論,先是關於‘關係’,然後把《小屋》一書裏的上帝和耶利米書中的上帝比較……唉!就是把舊約聖經中的上帝和新約聖經(啟示錄不算在內)中的上帝,你都會在上帝的非常話語中見到明顯的對比……這篇文章出版以來,我感到非常失望、氣餒和徹底地憤怒,因為它確實對復臨信徒‘陣營’具有更多的損害──借用羅伊的話來說。”

  (有人不經意地表示奇怪:蒂姆·亞當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復臨信徒對摩西在耶穌登山變像時出現並沒有疑問嗎?奇怪!而他建議省去啟示錄而把“舊約中的上帝”和“新約中的上帝”做對比。如果你喜歡,就省去啟示錄吧;不過,馬太福音7:21-23;18:5, 6;或是23:13-38又如何?帖撒羅尼迦後書1:5-10呢?希伯來書10:26-31;12:14-29呢?彼得後書3:3-13?猶大書3-32?這麼說,新約中滿是這些“令人為難的”經文。這正是葛培理曾經稱為‘福音的壞消息’的了。)

我在信件中發現的三件事

  1,憤怒。這樣就好像是我冒犯了對這些寫信人來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事物一樣。我的文章為蒂姆·亞當斯留下“失望、氣餒和徹底地憤怒。”在那樣不經意的情緒中,這些回應無法注意到,我的文章的目的並非對《小屋》一書進行判決,而是要在我們的學生和青年面前對其所認可的事提出質疑而已。

  2,對於我們關乎死亡狀態的信仰近似難堪的事情。再看一次詹森院牧的來信。早在大專時代,神學生們就學習到不要把我們的信仰中有關死亡狀態的事情強加給悲傷的非復臨信徒家庭或集會裏。很自然的,我搖著頭來聽這樣的授課。此外,所建議的極端沉默使我感到莫名其妙──竟因為聖經在這方面的教導可以是“使人受傷和討厭的。”哇!我在最近一次為人主持的喪禮中,引用的經文是約翰福音10:27-30。讀一下這段經文,然後告訴我,你在哪裏能夠找到比這更為充滿希望的經文。有關復活的信息應當給人們留下嚮往更加美好世界的悼詞。

  3,過分單純的幼稚。或許尤金·彼得森聽到蒂姆·亞當斯如此狂熱地輕信其言──皮書套上宣傳用的誇張語──會偷笑起來。有哪位文學家或神學家可以提出可信的論據,證明《小屋》在任何一方面可跟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在神學和哲學上的深度媲美?在文章中,我把《小屋》描述為“一個夢,包裹在虛構的故事情節裏的昏迷狀態中,”任何東西都是“不固定的、難解的、模糊的。”然而這些回應者把這作品視為絕頂一流的佳作,可讓後現代的懷疑者從中看明我們所信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上帝──聖經或許是太枯燥了?但是,在我們把後現代主義者領到《小屋》中和藹可親的上帝面前時,接下來又如何呢?我們是否準備好要使他們見到整本聖經中的上帝?《聖經》顯示一位上帝,其仁慈和親切,是《小屋》所能描繪的遠不能及,他的複雜性也是遠不能及的;這位上帝不能簡化成一種簡單的屬性或特性。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堅定的基督徒,我們最好是對我們的聽眾完全誠實,不要美化證據。實際上,把《小屋》這本書提升到神聖書籍的水準是愚昧而幼稚的做法。無論怎樣出於善意,虛構小說不能勝過上帝的話語。

  * 威廉姆·保羅·揚,《小屋》,(Wm. Paul Young, The Shack (Newbury Park, Calif.: Windblown Media, 2007))。見“屬靈的危險”,《復臨信徒世界》2010年5月期。

  ──羅伊·亞當斯是《復臨信徒世界》的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