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專欄
當數字不是那麼大的時候

  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們的牧師怎麼告訴會眾本會在全世界的教友人數已經超過一百萬了!那是在50年前。達到這個里程碑式的數字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今天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全球教友人數大約在一千六百萬。按照目前的趨勢,教派統計專家們告訴我們,再過15年左右,全世界將會有五千萬名復臨信徒。

  復臨運動確實是一個驚人的成功故事。任何對此曾經感到懷疑的人只要參加一次總會會議就會對復臨教會的生命活力確信無疑了。人們只要定期閱讀教會雜誌,如《復臨信徒評閱》和《復臨信徒世界》,或是經常拜訪總會的新聞發佈網站,或是收看希望電視臺,就會對教會在世界許多地區史無前例的發展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批群眾受洗的照片,驚人的統計數字,不斷進展的激動人心的故事就會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腦海中!

  但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復臨運動還有它的另一面。讓我來解釋。

在教友少和極少的地方

  我是在荷蘭西北部的一個村莊長大的。在這個1,500人的社區裏,只有我們一家是復臨信徒。我們到鄰近鎮上一個小的復臨教會聚會,參加我們每週簡單的聚會的教友,還不到20人,青年團契只有我家的一個姊妹和我。

  這就是我的復臨信徒生涯的開端。那時教會在全國的人數還不到3,000人。我在本會工作的最近五年,擔任荷蘭聯合會會長,在這個有著16,000,000居民的國家,教友人數還不到5,000人。

  我在國際交往中通常極受禮遇,但總有些時候,有些會長同仁們靈巧地告訴我,在他們的聯合會中,有個別單一的教會的教友人數,已經是我們整個聯合會的教友人數!全面地說來,我必須補充,與其他地方相比,荷蘭教會的增長速度雖然有限,但情況還是樂觀的,因為可悲的是,在西方世界的一些地區,教會出現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

  讓我帶您去一些情況非常艱難、人數也不容人樂觀的地方吧。不過我們所要去的僅限於三個地區,因著我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海外工作的緣故,我碰巧對那些地區比較熟悉。

埃及

  讓我們先來看埃及──有81,000,000的居民,是非洲大陸人口較多的國家之一。埃及教友人數的官方數字是800多一點,分散在19個教會中。這是一個世紀以來佈道士們不斷努力的結果。多年來教會創辦了重要的機構。確實有些埃及教友移民到那些更便於復臨信徒生活的地方,以至於埃及的海外教友人數比國內的教友人數還多,但是總的來說教友人數確實沒有什麼值得誇口的。

巴基斯坦

  現在讓我們來看另一個在亞洲的例子。早在1901年,書報員就到過這個現在被稱為巴基斯坦的地區,約在1910年就有一群復臨信徒開始在卡拉齊聚會。今天這個有170,000,000居民的國家擁有大約11,000名復臨信徒。福音工作受到嚴重的約束,而且實際上僅限於2-3%的非穆斯林人口,他們通常住在分散的鄉村或城市周邊的貧民窟裏,許多人是文盲。雖然教會在卡拉齊和北部的拉霍爾附近辦有一個大的醫療機構,教友人數增長得仍然很慢。

希臘

  我的第三個例子是希臘。基督教在希臘有著漫長和絢爛的歷史,但是最終幾乎完全融入到東正教的傳統中了,而東正教並不以靈活和寬容著稱的。復臨運動在這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葉。在一個多世紀的艱苦工作之後,希臘區會仍和以往一樣迫切(或許更加迫切)地想要接觸國內的11,000,000希臘人,但教友人數仍然很少。據統計1975年教友人數是260人。根據最新的數位,目前的教友人數穩定在501人。然而,這個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外來移民的結果,特別是羅馬尼亞,而不是來自本土希臘人的。

在教友人數少的地方做一名復臨信徒意味這什麼?

  我的意思絕不是只要居住在復臨信徒人數居多的地區,做一名復臨信徒總是很容易。但是能屬於一個知名並受人尊重的教會,享受教會機構的各種服務,參加各種會議和培訓班以及其他活動,確實是大有好處的!

  在教友人數不多的地方復臨信徒的生活又是如何的呢?個人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擔任這樣經常處於掙扎之中的小教會的領袖又意味著什麼呢?我十分瞭解一個成長在敵對,或者至少是和自己信仰不同的環境裏的復臨信徒的感受。我也從經驗中學到做一個少數教派社群的領袖,天天看著教友少得可憐,在所處的社會中幾乎沒有發言權是什麼滋味。

  我到許多地方旅行過,並和許多國家的信徒保持緊密的聯繫,我想我能想像(至少一定程度上)在開羅做一名復臨信徒挑戰有多大,那裏的基督徒本來就只有一小群,又被穆斯林所嫌惡,並被更多已建立的其他基督教派的神職人員所憎恨。我可以想像在卡拉齊周邊地區做一名復臨信徒是怎麼回事,他們不得不遙遙無期地等待著能有座小教堂,等待著有所學校讓孩子們能去讀書。我能在一定程度上想像在希臘做一名教友是什麼滋味,在那裏大多數的宣教努力都看不到結果。

當教友人數不多時該怎麼辦?

  讓我來分享一些信念,或許能給您一些指導和進一步思考的材料。

  1. 做少數派並不總是一件壞事。有一天,我遇到一位著名的教友,他來自加勒比群島上的一個國家,那裏大約50%的人口都是復臨信徒。他所描繪的圖景並不是一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讓人感到驕傲的生氣勃勃的社群。對許多人來說,復臨信仰不過是一種文化,是“在家裏用”的東西。這使我想到一名孤立的復臨信徒需要持久的、堅定的抉擇;這需要決心和獻身精神。那些比他們還要孤立的人可以用這種思想來安慰和堅固自己,即:成為一小群餘民的一分子正是聖經上所說的!耶穌自己曾提醒我們人數不意味著一切(馬太18:20)──他更關心的是靈性和素質。

  2. 知道自己屬於一個更大的團體是一種巨大的祝福。如果有什麼事情是教會領袖在任何層面上必須培養的,那就是我們同屬於上帝的大家庭的意識,這個家庭不分地域、國籍、文化或語言。必須做更多的事情來保證諸如《復臨信徒世界》的刊物能到達讀者的手中,使全世界的復臨信徒都能聯結在一起。有越來越多的激勵和培育人的復臨信仰信息在互聯網上,需要被傳遞給那些處於孤立之中的人們。另外,教會領袖和專家的定期探訪、培訓和激勵,會進一步堅固復臨教會世界群體精神上和靈性上的紐帶。讓人們知道自己是一個更大、更興旺的群體的一分子能給人們帶來祝福,這所產生的鼓舞值得教會投入一切努力和開銷。

  3. 復臨教會的偉大之一是它的國際團結性。雖然這種團結有時也會面臨壓力,復臨信徒仍然彼此關愛。他們捐贈大量金錢給宣教事工,支持在世界各地開展的項目,他們做無數次的旅行佈道。世界教會在許多不能很快看到結果的地區仍然投入了大量的金錢開展工作。幸運的是,復臨事工並不僅靠金錢和數字。總會的一些最大(每人平均)的經濟援助給了一些最小的分會,那裏教友人數並不多,做工的直接結果也不顯著。

  4. 除了持續的團結之外,還必須有不論斷人的態度和彼此理解的真誠願望。在我擔任一個小聯合會的會長期間,最讓我感到氣惱的事情莫過於聽到別人婉言勸說我,要讓我國的福音事工更成功就得照搬別人已經證明成功的方法,在那些地區教友人數增加迅速。但是每個國家,每種文化的情況都不一樣。挑戰性的情況要求富有創造性的思維,以及謹慎而又大膽的基於聖經原則的實驗。在那些有挑戰性的形勢下做見證和工作的信徒和領袖必須感覺他們是被賜予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

  5. 最後:讓我們確保我們是一個禱告的世界性群體。對於那些生活在與世隔絕地方的人們,有什麼比知道今天有人正在為你禱告更令人鼓舞呢?當我們祈禱過、工作過後,我們就可以把教會的未來和增長率交在上帝全能的手中。因為,教會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教會是上帝的。我很欣賞懷愛倫激勵人去展望更大圖景的話:“即便他們勞力的果效在今生看不到,但上帝的工人有他最終成功的確實應許。”*

  * 懷愛倫《傳道良助》原文第514頁。

  ──萊茵德爾·布如因斯瑪是一名退休的教會管理者,現居住在荷蘭,從事寫作和教學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