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縱覽 復臨信仰的面貌在改變嗎?
復臨信仰的面貌在改變嗎?

如何將永恆的價值觀點應用到我們不斷變化的文化當中

  對於某些人來說,看到“變化”和“復臨信仰”這兩個詞同時出現會令他們十分不安。我們的教會在改變嗎?和十年前、二十年前或者是三十年前相比,它是否看上去不同了?聽上去不同了?它對自我的描述也不同了?如果這些不同的確存在的話,我們該如何適應呢?

  改變這個想法確實讓人十分煩擾。相比之下,我們更喜歡我們所瞭解的東西──讓我們感到舒服、熟悉的東西。

  然而,屬於現今的東西卻變幻無窮──它們處於“形成”的過程當中。當我觀察我的孩子和孫子的臉龐時、當我打開報紙或者是上網時,我遇見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當年輕的復臨教會專職人員跟我談論他們對各自教會的期待時,我在他們的話語中聽出了對改變的確信。當非洲的姊妹們邊唱邊跳歡欣雀躍地走進教堂禮拜時,我看到了改變的巨大力量。當我和很長時間以來被迫從全球教會大家庭中分開的中國信徒在一起敬拜時,我經歷了改變的能力,他們問我:“我們還屬於你們嗎?我們還是大家庭裏的一份子嗎?”

  當我們周圍的世界在變動不居時,如果認為教會可以原封不動,那麼這只是一個幻想。我們的教會是在時間、空間和文化背景中存在的,因此它也必須改變。我們被外界的力量衝擊──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文化方面、技術方面的現實──這些都是我們所無法控制的。除此之外,僅僅因為我們自身──由2500萬男女老少、來自成百上千的不同的文化、語言和國籍的人們聯合在基督裏的龐大的團體──我們內部也存在需要改變的力量。因為復臨信仰的社群在成長,因為它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改變才來到。

  復臨信仰的面貎在改變嗎?在某些方面是的。也有些方面是我們應當擔心、反對的嗎?我認為是這樣的。

我們倒著向前走嗎?

  正當我們無可避免地面對改變時,我們的應變不一定受到牽制。基本上有兩種態度我們可以採用。我們可以轉身面向過去,定睛在走過的路上,然後試圖倒著向前走,這樣,我們會將一切改變都視為煩擾頭痛的東西,認為它們背棄了我們的屬靈遺產,甚至可以說是叛教。我們焦急的相互訊問:“我們該怎麼辦?”

  相反的,我們可以轉身回來向前看,面向未來的不確定和挑戰。我們可以承認改變是一定的,並努力利用它所帶來的活力和創造力。過去並不是終點,它是幫助我們定義自己核心身份和價值的東西,並且為我們的未來指明方向;這樣我們就得以帶著我們的過去走向未來。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引導這些改變的力量,使它們有利於教會和教會的使命呢?”

  復臨信仰在某種時間或文化以內已漸漸凝固,我相信它已失去方向,也失去了創新的應變力,無法因應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而改變其方法、結構和運用資源的途徑。

  聽一聽懷愛倫是怎麼說的:“我們若是作同樣的服務,行同樣的工作,象前輩列祖所行的一樣,我們就不能蒙上帝的悅納和看重。我們若要蒙主的悅納及賜福,象他們所得的一樣,我們就當效法他們的精忠及熱誠,──善用我們的亮光,象他們善用他們的亮光一樣,──並照著他們若生在今日所要行的去行。我們應當行在主所賜給我們的亮光之中,否則那亮光就要變成黑暗了。”(教會證言卷一,第十九章“大災難臨近”)

  我們如何才能“行在主所賜給我們的亮光之中”?我們如何才能將我們昨日所擁有的永恆真理帶進今天的現實呢?

  這需要一種不會僅僅因為要改變而懼怕改變的思維方式,以及一種辨別能力,辨識哪些恆久不渝的超然價值和真理足以讓我們安然處身在這變幻無窮的世界中。

恆久不渝的真理

  一切活物都要經歷改變──不管你我的感受如何,改變都會來到。儘管我們允許它的發生,但是我們能自由放任它嗎?我們可以允許變化隨意發生在教會的生命和見證中嗎?

  在使徒保羅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他多次提到維護真理的需要,“你要保守所託付你的”(提摩太前書6:20),“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要用在基督耶穌裏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從前所交托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裏面的聖靈,牢牢的守著”(提摩太後書1:13,14),“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裏。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提摩太後書3:14)保羅的意思是,“小心保守你屬靈的產業,明白你信的是什麼,把它放在你的生命裏。”

  在我們的復臨信仰中一些過去的東西是“不可以妥協的”。這些是我們屬靈的產業。我們不能重新創造、改變他們或者把他們放到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它們給與了我們身份和使命,是我們生來就有的權利,是我們信仰的試金石;我們也必須帶著它們走向未來。

  這些不變的東西是什麼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基督。因為他是在歷史上來到我們中間,因為我們在聖經中遇見他。他是也永遠是惟一的那一位──“堅固磐石”。

  第二,聖經本身,因為這是上帝的聲音,告訴人類價值和方向。聖經告訴我們基督的第二次再來、他現在所做的中保和審判的工作。他如何創造了我們和這個地球上的生命、以及他賜給教會的預言的恩賜──這個清單可以擴大到我們整個二十八條基本信仰。

  第三,上帝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旨意,因為在我成為基督的肢體之前,我和我的創造主之間就必須存在靈裏的聯結。

  第四,作為一個教會,我們所共同擁有的歷史;所有這些都解釋了這個問題:“復臨信仰存在的目的是什麼?上帝為何要興起復臨運動?”

  這四個不變的事物不是信手拈來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在任何一個文化背景中,它們都是有意義的;它們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規範的改變而逐漸黯淡。它們超越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在這些不變事物的框架下,我們可以找到一大類的價值觀念。

  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當我們明確了我們可以為之生為之死的真理之後,我們沒有理由再懼怕改變。我們應以一種充滿力量和確信的姿態來面對改變。

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航行

  我可以理解當彼得見到變化了形象的基督時,他十分驚恐和慌張。“主啊”,他說,“我就在這裏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馬太福音7:1-5)但是基督又下了山,繼續他為人類的工作。

  復臨信仰不是在山上的,而是屬於我們所生活所工作的社區,儘管這地方雜亂、無序且變幻無窮。

  最近幾年,我越來越深切感受到,在我們復臨信仰以內,許多方面都有很多迫切的壓力要求改變。我也越來越意識到,作為一個教會領袖,我需要養成一種非防禦性的應變態度──以它在實際中的表現看待改變;用以上提到的來自聖經的不變事物來檢驗改變。

  改變會在哪些方面試驗我們呢?

  要求改變的壓力會從政治勢力方面臨到我們。教會必須在它所處的環境中工作;這是不能選擇的。在西方國家,教會幾乎沒什麼限制。但是在世界很多其他地方,教會必須尋找到方法,在不犧牲作為宗教團體應有的價值前提下,適應所處的政治現實。在那些我們可以自由講論的地方,復臨信仰的呼聲必須清楚讓人聽見──不帶任何政治因素──要傳講那些觸及我們核心價值的東西:自由和人權、公義、關心人類同胞。每位教友都應該問:“我可以、我應該更多參與社區和國家的道德社會建設嗎?我應該怎麼做呢?我能貢獻什麼呢?我應該投入到政治中嗎?”

  社會對於人們行為道德的看法的改變也會試驗我們。在很多地方都有關於婚姻的定義(指同性婚姻)以及這種婚姻對社會的影響的公開討論。我們復臨信徒應該如何應對呢?二十年前,我們不存在這種問題。教會不可以也不會同意這種明顯有違聖經命令的道德觀的改變,哪怕法律允許這樣做。這會影響我們教會的運作嗎?也許會的。教會必須在作為遵紀守法的公民和頭腦清醒的個人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教會不能離棄我們聖經中的價值觀點。這些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卻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事。

  通過技術──尤其是通訊和傳媒技術,改變也會不斷地向我們走來。我相信復臨信徒應該在這個領域有積極參與的態度。我們是否跟得上這些新媒體提供給我們的機會呢?我們是否願意利用新的通訊方式來試圖接觸到一些人呢──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對信息的來源日趨挑剔。

  另一個出現變化的領域是我們的敬拜方式。我們是一個全球性的團體,每一個人都受到我們的過去及文化背景的影響。我們敬拜的形式、所用音樂的風格、聚會正式或隨意的程度有差別是很正常的。我們不一定非得用風琴伴奏來唱聖詩!我必須非常小心,不能僅僅由於某些東西和我的傳統不同,就自動把它們打上邪惡的烙印。同樣,當我遇到一些人──甚至是我自己教會裏的人,他們的外表打扮和我所期望的不相符時,我不可以立即得出結論說他們已經從某種程度上遠離了主。讓我們溫柔地對待人吧,因為當所有的一切都被剝掉的時候,只有人──不是對東西、思想或文化的期望──是基督要拯救的物件。

  我們傳道時,以一種不帶防禦性的態度來對待改變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思想必須有彈性、有韌度,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所處的地方積極有效的對待周圍環境的變化。事工的發起和具體的專案也許每年都不一樣。我們利用資源的方式──錢財使用的優先事項──也會改變。方針和結構不應該屈從於傳統──不能僅僅因為“我們一直就是這樣做”而給它帶上神聖的光環。相反,教會的方針應該為教會和教會的使命服務,我們所制定的方針應該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達到什麼目的?什麼是對教會有利的?”

改變的福音

  我們所侍奉的主並不是擁護現狀的主,基督福音的核心是以一種改變的福音。基督說:“尼哥低母,你必須要重生。現在的你是不夠的,我要改變你,使你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在啟示錄中,基督宣告說,“看那,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改變會來到,因為我們的教會是有生命的,是充滿活力的,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不斷在改變的。我們要用我們信仰中不變的東西來檢驗改變。我們要問,“它可以團結我們的屬靈團隊嗎?它有助於我們發展事工嗎?”這樣,我們就可以無所畏懼地走向上帝賜給我們的未來!

  楊·寶生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