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問答
吃還是不吃?

但以理是素食者嗎?

  請允許我來探討在但以理書1章3至21節中所陳述的事件,在這個過程中,我將回答你具體的問題。

  猶大國殞滅,許多以色列人被驅逐到巴比倫,他們的信仰受到了新的挑戰。他們所在的地方擁有不同的文化和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這使他們很難實行自己的信仰。

  1.文化同化。巴比倫王的目的是將這些希伯來青年對上帝的忠心漸漸轉為對他的神忠心,將他們對耶路撒冷的忠心轉為對巴比倫的忠心。這就是他們的訓練課程中專業和心理元素的目的。

  首先,他們被帶到皇宮,成為有學識的精英,這增強了他們自我的價值感。很容易使他們感到自己在外國被認同並因國王對他們的信任產生感激之情。

  第二,他們所受的教育是巴比倫的語言和文學。也許但以理已經會說幾種語言,但是他可能至少還要再學習亞蘭語和阿卡德語用以和他人交流並閱讀有關科學(例如數學和天文學)、音樂和宗教(例如神話、預言、占卜)方面的著作,以此將巴比倫的世界觀灌輸給他們。但以理書其餘的記載表明這種灌輸失敗了。

  第三,文化同化首先是通過給他們取上帶有巴比倫諸神名號的名字來改變他們的身份(但以理書1:7)。他們個人對主的委身受到了威脅。有趣的是,這些巴比倫名字的希伯來寫法似乎有意地破壞了原本的名字,也由此反映了他們對文化和宗教同化的拒絕。

  2.膳食供應:國王決定但以理和他朋友們的膳食。這安排本來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權和在巴比倫大學學習的好處之一。膳食是由國王供應的。我們知道巴比倫王不但為一些官員提供日常飲食,也為他們提供住所。聖經的敍述似乎表明但以理和他朋友們的飲食也是國王自己用膳的一份,是巴比倫國最好的食物。國王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讓他們容光煥發,學業優異。

  但是如果從文化的角度看待這個決定,我們會發現國王有更深的用意:飲食決定身份;我們吃的東西體現了我們的文化甚至是我們的宗教信仰。對飲食的強調是試圖將希伯來人的文化和宗教同化為巴比倫的宗教和文化。

  3.拒絕文化上的改變:“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第8節)。“立志”是希伯來短語“放在他的心裏”的翻譯。但以理在這個決定中運用了他的意志和理性,也許是因為在王的飲食送到但以理的飯桌之前已經祭過他們的神了。很可能,這些食物不是按照聖經的要求預備的(利未記17:10),而且可能有不潔淨的肉食。食物本身就是拒絕王膳的正當理由。但是但以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飲用素食表明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國王讓自己來“指定”他們的飲食。這裏所用的這個動詞在舊約中只能用來表示上帝的作為(例如詩篇16:5;61:8;約拿書2:1),這表明國王將自己處於神權的位置。對但以理來說,只有上帝才能決定他應該吃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回到最初不包括肉食的飲食(創世記1:29;3:18)來幫助自己順從上帝。上帝也賜福他這種努力侍奉的行為。當但以理自己決定飲食的時候,他遵從了利未人的規定(但以理10:3)。

  文化同化的威脅仍然在我們周圍。像但以理一樣,我們應該拒絕它,並堅守上帝所教導的價值和原則。

 

 

 

 

Angel Manuel Rodríguez(安吉爾·曼紐爾·羅得裏格斯)是全球總會聖經研究院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