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縱覽
他們為什麼離開?

把年輕人留在教會必須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當我們回顧生命中已經走過的時光時,很容易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在教育和事業方面所走的路,所選擇的終身伴侶,所建立的家庭。然而,這種“不可避免”的意識是種錯覺。在這關鍵的早期抉擇階段──少年和職青之年──這時我們很多的決定都會產生長期和無法預料的結果。我們的將來遠不及定型,會因應環境、機會、選擇等眾變數而東歪西倒,難以平衡。

  回首自己十幾歲的時候,我思索到:這事兒的餘地是多麼小啊!一個判斷失當的決定,一個環境上的巧合多麼容易就能把事情推上完全不同的一條路啊。

  於是,我想到了那些在我們教會大家庭裏35歲以下的人們,他們正處於面對這些同樣關鍵決定的時期。他們不再只反映他們父母或老師的態度和信仰。他們正在親自測試這些價值觀念──“試一試大小合不合適”,然後決定他們是要保留它們、修改它們、還是用完全不同的東西代替它們。

  於是,我想到了大批的年輕人從我們的教會中離去,這使我深深地悲痛。

  為什麼這麼多的人都離開了呢?我未免把這個對教會極為重要的問題過分簡化,想提出我腦海中一直構成的一些反思,但這些反思近年對我來說越來越感到重要而迫切。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區分兩個大的群體:少年和成青或職青。儘管在有的方面,這兩個群體是交疊的,但是他們的掙扎和經歷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離開教會的原因也是不同的。

少年

  很多年前,在和我關係很近的一個年輕人身上發生了一件事。那時,他在很多事上苦苦掙扎,對他來說,每個安息日早上起來去教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個安息日的上午,他到達教堂門口的時候已經有點晚了,還穿著牛仔褲。在門口遇見他的首席長老說,“你穿的不合適。回家把衣服換了。”於是他回家了,再沒回來。從那時起,他開始了在曠野的旅途,並在那裏呆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爾他會從曠野回來,但那只表示他對父母的愛,和他感受到的父母對他無盡的愛。

  這件事是他離開教會的惟一原因嗎?不。但對他來說,正是教會對他說,“你的衣著並不適合在這裏敬拜。回家換上更合適的衣服”這一刻,起了決定性作用。

  很多少年人選擇離開教會的主要原因是感到教會對他們“太挑剔了”。他們感到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他們未被賦予有用的角色;他們在教會裏沒有安全的地方可以傾吐讓他們和同伴們掙扎的那些行為和標準方面的問題。我們可以舉出一長串例子:社會活動、音樂和娛樂活動的選擇、關係和性、不斷增長的表達自己獨特性和獨立性的需要。他們可能悄悄在自己中間談論這些問題,但是他們感到如果被別人聽到,肯定會挨駡的。

  我們怎樣才能更有效地把孩子們留住呢?

  ·更個人化。想想你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你的兒子或者女兒需要花費很大氣力才能使你認為他們是有價值的嗎?當然不用。他們是你血中的血、肉中的肉。

  如果我們像對待自己的兒子、女兒一樣,花時間想想教會裏的每一個年輕人的話,就會有驚人的不同看法了。只有當少年人從整個教會感受到像在自己家裏一樣緊密聯結的溫暖時,我們才能有效地向他們提供指引和勸誡。

  必須要個人化。這並不是一項指派給青年事工、前鋒會或安息日學的任務。我對教會裏年輕人的態度才是關鍵所在。他們從我的話語和我對他們的態度中感受到甚麼呢?

  ·考慮到背景。少年人會說會做一些瘋狂的事情,他們就是這樣。他們是十幾歲的少年人,胡說八道其實是很正常的。甚麼事都要嘗試、做出一些讓長老們不安和叨叨的事兒是他們的天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同伴的壓力、叛逆行為,或者僅僅是因為他們只在“一個復臨信徒世界”中長大,他們想要嘗試一下、體驗一下“其他的世界”。很顯然,父母的價值觀並不會遺傳給下一代;少年人積極地提問和試驗──這個過程是他們處於人生旅途中這個階段的自然反應。所以讓我們給予他們寬容與耐心,從長遠來看問題。

  ·切記。切記:我也曾經是年輕人,我也曾經犯過錯。很多錯!你能想起你少年時是什麼樣兒的嗎?有時候你的自我感覺並不好,你非常在意自我形象:臉上的每顆青春痘、每個覺察到的缺點,所以你格外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

  教會裏年長的人無意說出的一句話,可能會對一個脆弱自負、不堪一擊的年輕人產生無法預料的後果。而幾句肯定的話則會產生同樣有力、正面的果效。

成青和職青

  還有一群人,他們已經度過了少年期──他們還坐在教堂的長椅上,至少大部分安息日都會來。他們已經從學校畢業,在事業上開始起步,建立家庭。有的人在信徒團體中打下了堅實、長久的根基,而有的人則漸漸走向教會門外,是甚麼原因造成了這兩種不同的情況呢?

  ·相關性。有一群朋友,都是職業青年人,有時因為社會活動聚在一起。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是事業把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帶到了西歐的同一個城市。其中的一些人與復臨信徒團體還保持緊密的聯繫,而另一些人一路走來已失去了這種聯繫,但是他們在所受的教育和早期的生活經歷方面都走過相似的路。有時他們會談論教會。他們問: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和實際的生活到底有多相關呢?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它有甚麼重要的教導嗎?──關於社會公正、貧困、人權、環境、道德、經濟和我們生活的社區。“復臨信徒”這個標記實際上到底有甚麼不同呢?

  對於很多青年人來說,教會是否能滿意地回答這些問題決定了他們在教會的去留。他們對只注重將來而忽略現今的宗教失去了興趣。這並不表明他們不再相信教會的教訓,但是他們對教會針對生活的教導能力失去了信心,而這生活是他們每日都經歷的。他們看到教會對社會上的事情不願承擔道德和神學上的責任,這使他們感到沮喪,令他們非常苦惱。

  ·群性。但是對這個年齡段的群體來說更重要的是,教會無法充分滿足他們所渴求的群性聯結的需要。最近一個職業青年寫信給我說,“當有人在困難中時,他們能立即向一個他們深知會愛護關心他們的教會求助嗎?還是他們認為教會是最不適合他們敞開心扉、尋求幫助的地方呢?答案往往是後一個。

  對於被後現代世界所塑造的一代代年輕人,一直以來,堅持“對”只會帶你走。你可以比以往更加流利地宣講真理,你可以在任一個細節上都毫無錯誤,你可以引用聖經章節,但是如果他們沒有深深感受到強烈的溫暖感和接納感,他們還是會離開。

  ·職責和信任。成青和職青離開教會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發現他們內心充滿理想、意見和精力,但在教會裏無可發揮。他們並不相信教會與他們無關,而是相信他們與教會無關。所以他們會繼續在教會待上一陣子──出於家庭或社交因素──但是實際上他們已經“退房”了。

行動呼籲

  我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我是多麼肯定:我們必須在教會中給予青年人有意義的角色。不僅僅是“繁忙”的工作,我們必須給予他們實質性的角色,給予他們高度的信任,讓他們參與決策的過程,通過對他們說“我們想要聽到你們的意見”來尋求他們的參與。

  少年人和青年人一樣,“信任”是讓所說的這些事情旋轉起來的軸心。但這種信任並不是說,“我把這項具體的任務交給你,過一段時間我要檢查你是否合格。”相反,我說的信任是那種能夠給予年輕人更多的自由和權利,讓他們成為會堂裏敬拜和見證的積極參與者;這種信任承認不一定要到40、50、60歲才會有侍奉上帝的熱誠;這種信任肯定他們對教會熱愛的程度和我們一樣深,他們也把教會當成自己屬靈的家。

  他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會和我想要表達的意見不同嗎?是的,有可能。這樣會存在風險嗎?有可能。但是,選擇不信任年輕人的風險更大。因為如果我們不給予他們一定的信任,他們就會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