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縱覽 成長的氣候
成長的氣候

  2008年末,英國首相戈登·布朗與英國業界領袖談話時說到環球金融危機。他對他們說:“以為目前的金融動亂只是我們可以‘校準’就可以使情況回轉的錯誤,是不對的。我們正在經過一扇沒有退路的門。我們再也不能閉關自守了──再也不能以保護自己和狹隘的眼光,只顧著尋求本國的利益。我們現在必須注視全球的圖景。我們的國家利益與更廣大的世界是分不開的。界線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為自己所做的,也是為別人而做;而別人所做的也影響著我們。”

  聽著這番話,我心想:多麼深刻的見解!這正是耶穌在兩千年前,直接或藉著他的門徒所說的:“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在基督裏沒有分別”;“我們看人與先前不一樣了”;“你們要到普天下去”;“你們要彼此相愛”。他的意思是:我們是被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一人受到影響,所有的人都受影響。教會最有價值的產業不是教條或教義,而是人。所以我們必須本能地伸出手去,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人,肯定他們對上帝以及人群的價值,把他們帶進來。把他們帶進來後,我們還必須給他們一個家,讓他們感到被人愛和被接受。一個不願這樣做或不能這樣做的教會就是一個失敗的教會。

  我想要跟你們分享一些想法,就是基督希望我們在教會中維持“氣候”──一種能為個人的成長提供安全和溫暖的氣候。我下面這些話的背景是耶穌在馬太福音13:24-30所講的一個故事。你一定對這個故事非常的熟悉。這故事說的是一塊田地可以收割了,但是野草卻夾雜在其中,使事情變得很棘手。誰應該對這些稗子負責任呢?當怎樣對付它們呢?顯然,田地的主人(故事中的田地其實就是教會或信徒的社群)對稗子是沒有責任的。稗子在那裏,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人──這也是教會的實際情況。

  那麼,我們該怎樣來對付這種麥子和稗子混雜的情況呢?我們是否應該做一番調查,分辨誰是麥子,誰是稗子,然後除掉稗子呢?耶穌說:“不,那不是個好辦法。”而且他好像對此很有把握!“暫且留它在那裏,”他說,“到了適當的時候我自己會來處理的。”

  這故事非同尋常。我們自然的衝動就是把雜草拔掉,除乾淨。但是莊稼的主卻說:“不,現在不行。”

  這個比喻很說明了主是怎樣看待人性,怎樣看待教會生活的實際情況的。他是在說,教會是由許多人混雜組成的,我們必須容忍這個明擺著的事實。

  我相信藉著聖靈的臨格和工作,教會會變成一個更好的社群;我們也可以更加獻身和忠誠,變得對他更有用,我們可以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但是我不贊成那些主張在主復臨前來個教會大清洗的人,他們抱著一種“讓我們拔出一切看上去像野草一樣的東西”的心態。

  當田主說“讓雜草暫且留著”的時候,他不是在說他不知道教會裏有些人根本就不認識主。他們或許在某個時期曾經認識過他,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對路途感到疲乏了。但他們覺得留在那裏更有好處或是更安全;或者他們的工作正有風險,或者他們的家庭正在出問題。這是很可悲的事實。對這些事實,主說:“讓他們留在那裏。開除這些人,或是由你這個園戶來進行一個大清洗,不是一種好辦法。到了時候我自己會來處理的。叫你來做這工作實在太冒險了。”

  我們會問:“大清洗當然是一件好事──這有什麼不合理的?怎麼會有風險呢?”

  ■ 風險之所以太大因為我自己也是人。當我在評判他人的時候,我難道不會犯錯誤嗎?難道我就那麼肯定我完全知道別人心裏在想什麼嗎?當然只有上帝才知道。當一個人,特別是一個少年,在教會裏叫人難受的時候,是不是因為上帝正在他們身上做工,正在鞭策他們,在改變他們的生命呢?只有上帝知道他該容忍我們到什麼限度;我不知道。

  ■ 風險之所以太大是因為今天救恩的門還沒有關閉。我們可能已經做了判斷,貼上了“稗子”的標籤,但我們不可忘記上帝還沒有做完他的工作。我不是指那些在教會裏公開攻擊和抵觸上帝之道的人。這些人,為了他們自己的得救,應當受到教會的管教。聖經給予教會權利和責任應付這種情況。但是我指的是那些為數眾多的活在上帝國度邊沿的人。我們有許多年輕人從教會裏消失,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配或是不受歡迎。我們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屬靈的失敗者。我們太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已經明白上帝的意思了!上帝是不是有可能比我更寬容呢?

  請聽懷愛倫用靈感之筆所寫的這段話吧:

  “我們的教會雖然宣稱相信現代真理,但也有犯錯誤和走錯路的人,他們好像夾雜在麥子中的稗子一樣,上帝是忍耐和耐心的……有的人雖然久久學不會他所教導的功課,他仍沒有把他們毀滅掉……教會成員不可突發熱心,在匆猝之中剪除那些他們以為品格有缺陷的人。”1

  ■ 風險之所以太大是因為教會因那些私下窺探別人生活和觀點的人而蒙受損傷,即使他們是用很微妙的手段來這麼做。這種損傷是會迅速擴散的;以致使好人在自己屬靈的家中也感到不安全。教會的氛圍會變得叫人難受,使人不願再來,使教會不再是一個使人感到溫暖和被需要、安全、被接受和自由的地方。

  ■ 在園子裏除草風險太高因為這些活動將損傷作為調查員的我自己。我錯誤的工作將會改變我自己的品格,使我的個性變得令人討厭。我記得我以前有個老師曾對一個自以為了不起而總是挑別人毛病的人說過這麼句話:“你既然這麼完美,又何必破壞你的完美呢?”

  我們的聚會場所應當成為醫治和復興的地方。它們必須是能吸引不信之人的地方。它們必須是使信徒感覺賓至如歸的地方:使他們覺得自己被看重被接受。它們不應該是戰場,而應該是逃城。你我做禮拜的教會是這樣的嗎?我們在營造怎樣的屬靈氣氛呢?如果你的教會在你的社區裏並不是最吸引人和最可愛的屬靈團契,你要怎麼來改變它呢?

  我們的教會並不是那些自以為好得不得了的人的私人俱樂部。上帝不斷在使罪人稱義;他們應當在教會中受到熱情的歡迎,因為那本來就是他們的家。我老實對你說:我討厭和那些以為自己所做一切都是對的人呆在一起。他們變得自大、有潔癖,喜歡論斷那些仍在成長中的人。“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就已經接納我們每個人(羅馬書5:8)。被接受是人類的呼吸。我們在哪裏不被接受,我們在那裏就會感到窒息。因為空氣變得如此稀薄,生活本身也變得令人難以忍受!

  為我們的社群營造屬靈的環境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我呼籲讓我們來創建一個幸福、溫馨的家,讓人們可以在其中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彼此的空間,並相信主不斷地使那些在我們看為有瑕疵的人變得更好。

  1 懷愛倫《給傳道人的證言》第45、46頁。

  楊·寶生是基督複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