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得人漁夫

三育大學的福音戰略

  2006年是韓國漢城三育大學(Sahmyook University)的百年校慶,在這個里程碑式的日子裏,有許多事情值得慶祝的。三育大學創建於100多年前,當時的校名是英育學院(Euimyung College)。昔日的小學院如今已有學生5500名,就讀於六個學院、四所研究生院的33個專業。在它103年的歷史中,神學教育已有60年歷史,自1967年起又陸續增設了其他院系。1949年,學校搬遷到現在的校址,一片距漢城市區有12英里之遙的200平方英畝土地上。



校園讚美會:三育大學的校園事工部動員教授、學生、牧師,以及其他人士去接觸占大學人數很大比例的非復臨學生。這裏,學生們正在讚美和敬拜上帝。

學生氾濫成災

  每年一月份,都會有超過10,000名申請入學的青年學子急切地雲集校園。然而,他們中只有10%,或者說只有1,242名 – 大多數是非復臨信徒 – 被錄取為新生。復臨學生申請成功的比例要遠遠高於非復臨學生,但每年復臨學生實際入學人數都不過200名,或者說6名入學學生中只有1名是復臨學生。

  三育大學的教職員工卻對這種局勢持積極看法,他們認為每年都有1,000個尋求真理的青年人湧進學校,正是傳福音的大好機會。這些漫步在校園裏的熱血青年使人想起因耶穌命令而擠入彼得漁網的那些魚:“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漁。”(路加福音5:4)。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這種局勢。

三S原則

  三育大學創辦了一個多管道的校園福音部來引導這些年輕人歸主。校園福音部借助學校財政和管理上的支持,充分發揮牧師、教授和基督徒學生的作用。校牧辦公室把這種傳福音方式叫做“三S原則”,三S是指:屬靈(Spirituality)、機制(System)和策略(Strategy)。



行政樓:三育大學的百年慶典大廳。

  校牧辦公室運用屬靈原則,為校園事工創建了以下模式:(1) 校園不是工作場所,而是為基督得人的戰場。(2) 學生就是需要得救的生靈,需要關心的成員,需要訓練的福音工人。(3) 教導、輔導和團契都是得人的方法。

有組織的得人方法

  三育大學為信仰教育和傳福音工作建立了一套有組織的機制。信仰教育貫穿於課程之中。要求包括 (1) 在六到七個學期內聖經課要取得12個學分;(2)每週要到禮拜堂一次;(3)每學期都要參加禱告周活動;(4)在第一學年要參加安息日崇拜。校牧辦公室通過調動和組織人力資源和規劃戰略,努力將以信仰為本的教育給予學生。

  這套機制靠的是人力資源。許多牧師都是三育大學的教職員工──神學教授、全職聖經教師以及在各院系教授專業課程的教授。地方區會也派遣年輕有為的牧師來校服務2-4年。所有的牧師都用教導和引導的方式來幫助學生。

  以信仰為本的教育發自每個院系的教授們,因為他們是對學生最具影響力的導師。他們以教導來支持福音工作,並努力給青年們樹立好榜樣。

  但這還不是全部。校園福音部還使用了40名二年級神學生。他們在各院系充當青年牧師。復臨學生志願者自願投身方於這項工作。他們被稱為SAY,這是“三育復臨青年(Sahmyook Adventist Youth)”的縮寫。他們以同齡人的身份接近其他學生,成就許多牧師和教授所做不到的事情。這三種參與校園事工的人力資源被稱為三P:教牧同工(Pastors)、教授(Professors)和同齡人(Peers)。

追溯根源

  聖經課程和小教堂是三育大學信仰教育的根源。教牧同工們通過這些課程個別地輔導學生們。

  護理系高年級學生李波雲(Boyung Lee)是在一年級的聖經課上認識耶穌的。她深受她的教授影響,因為她的教授非常耐心地回答了她的許多問題。現在她已是SAY的成員了,擔任安息日學課督導。

  除了聖經課程之外的其他得人方法還包括:

  1.安息日崇拜 – 三育大學要求新生一律參加安息日崇拜。所有信仰領袖都努力使安息日成為一周中最可愛的一天。從來到校的第一個安息日起,學生就遇到到他們在其他任何大學絕對遇不到的經歷。他們受到來自同齡的安息日學課領袖的熱忱歡迎。隨後,教授們就在小組中與學生會面,和他們交談。



一起學習:小組查經是多方位傳福音的一種活動之一。

  安息日學課結束後,學生們就聚集在主會堂,參加福音佈道性質的安息日崇拜。隨後是團契午餐,午餐是由各院系輪流預備的。

  學校提供了四種類型的校園安息日崇拜:為一般師生預備的“正式”崇拜,為新生預備的“開放式”崇拜,為受訓做布道士的復臨學生預備的“青年”崇拜,以及為那些喜歡用英語交流的人預備的“英文”崇拜。

  2. 禱告周 – 禱告周是一學期當中最重要的信仰活動。在這一周裏,許多學生都接觸到了基督教信仰的精髓。上帝的道、禱告和讚美充滿了校園。

  在新近舉行的禱告周中,學生們的積極反應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一個被校方稱為“與青年分享我人生的故事和我的信仰”的一個活動中。在這個活動中,大學首席校牧當著學生的面採訪了在政治和學術領域著名的復臨信徒。

  帕伊娜(Yena Park)是社會福利專業的低年級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從未接觸過基督教。2006年秋,在禱告周裏聆聽牧師講道時,她因為受到強烈的感動而落淚。聖靈在她心中做工,改變了她的生命。現在,伊娜負責SAY的崇拜事務。

  3. 養育和鼓勵學生領袖的節慶 – 約有200名SAY成員(不包括神學生在內)獻身於三育大學的校園福音事工。他們培養新信徒,幫助他們適應教會。然而學生領袖也需要靈糧,因此也有許多幫助他們靈性成長的活動為他們而組織。耶穌復臨節是每學年末舉行的為期三天的慶祝活動。其目的是在靈性上幫助和鼓勵屬靈領袖。小組節是另一個慶祝活動,每逢寒暑假在校外舉行。通過這些慶祝活動,學生領袖建立起了牢固的屬靈團契的紐帶。



學生領袖:大學生們在一次小堂聚會中演唱。

  4. 海外宣教之旅 – 在學校假期中開展的另一重要屬靈活動是奔赴其他國家的宣教之旅,許多學生在期間發現了信仰真諦。連一些單純想要服務他人的非信徒也喜歡參加這些宣教活動,結果在活動中接受基督做他們的救主。要培養信心,沒有什麼比參加實際的宣教活動更好的方法了。三育大學分別在2007年和2008年派遣了11個團隊和12個團隊,踏上奔赴俄羅斯、蒙古、菲律賓、臺灣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宣教旅程。

個人接觸

  宋鐘蘇是一名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她是在大學期間認識並接受基督的,此後就以向同齡人傳福音為己任。考上研究生後,她繼續在校園福音部服務。

  藥劑學專業高年級學生余松灣(Sungwon Yoo)曾對基督教持否定態度,但是因著另一名二年級神學生的影響而接受了復臨信仰。松灣現在致力於向系裏其他學生傳福音。



做工的果效:因著大學校園事工部的活動,數百名學生受了洗。

  若是要講述在三育大學裏發生的生命改變的所有故事,這篇報導顯然是太短了。每年都有數百名學生接受基督並受洗。2008年,超過460名學生在十二月初參加受洗。如何幫助這些新信徒在信仰上成長,並學會與他人分享他們的信心,是大學所有屬靈活動的主要目標。

  三育為引領青年人歸主竭盡全力。然而,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領袖都深知所有的工作都要靠著聖靈的能力方能得以成功。“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林前12:3)由於領袖們認識到這個真理,校牧辦公室將之總結成PQR式的事工指南 (1) P代表禱告加活動(Prayer versus Program);(2) Q代表品質加數量(Quality versus Quantity);(3) R代表關係加記錄(Relationship versus Record)。這是他們的行動準則,因為他們知道雖然三育大學的漁網又窄又密,還是隨時有可能被撕破的。但他們儘量經常修補他們的漁網。

  耶穌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這個呼召響徹三育大學,回應之聲也響徹校園。

  作者Sanglae Kim, Ph.D.,是三育大學的神學教授,也是首席校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