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新的人性

我們在地的生活應當反應出屬天的盼望。

  此篇文章最初是在2008年於馬尼拉召開的年議會上提出來的,是面對牧師們的安息日上午的證道。我們相信這篇文章將使更廣大的教友群體受益匪淺。──編輯

  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不再這樣認他了。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上帝,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上帝在基督裏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上帝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上帝和好。(林後5:16-20)

  《聖經》中的這段經文強有力地向我說明了上帝要通過與人“和好”的途徑造出新的人性。但在我們進一步探究之前,我想首先認清兩個詞“緩衝區”或“書擋”,因為這是“新的人性”這篇文章的寫作根據和思路。

  1. 上帝為我們每個人親自做了甚麼:通過基督祂將救贖──完全的、徹底的和永不停止的──擴展到我們所有接受祂為救主的人的身上。祂說:“我不會總是紀念你的過犯和罪。基督已經付上了代價;藉著祂死在十字架上,就代你們贖了那罪。而這已足夠。”通過這樣做──這種方法──祂說,我們就與上帝和好了。

  2. 上帝要我們告訴世界有關祂的救贖的信息:上帝說,我要你們──我的使者──為我作見證。你們的使命就是要告訴每一個未曾認識耶穌基督的人,上帝在為我們每一個男人、女人和孩子提供出一個鮮活的起點,一個新起點。這是祂提出的“新人性”,而這要與你們曾經是的那種人不同。這關乎生命的基本價值和基本品質。祂說,這就是你們要向那不信上帝的世界所做的見證。而我也要你們一直如此行,直到我的再來。實際上,如果你們沒有完成這樣的工作,我就不會再來。

  以上這些形成了新人性的書擋。新人性是個人得到的在基督裏蒙救贖的恩賜,以及祂將再來的恩賜,這時完全使人受益的恩賜就實現了。今天,我們正生活在兩個時刻的中間階段。上帝對我們說:“我通過我的兒子耶穌基督的死為你們所做的,現在要創造一個接受基督的“新人性”。我要為祂的第二次降臨做準備,那時這事要成就。”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信徒們對基督第二次來的真理已經非常熟悉。這也使我們自160年前創會時,就形成了這一個團體。這個真理是穩固地以《聖經》為根基。因此我們知道,祂的第二次降臨並不是一個虛構的;並不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含糊不清的、經驗主義的觀念。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在某時發生的真實事件,就像祂第一次降臨一樣真實。我們知道,祂再來時歷史進程將會停止。我們知道,只有在基督的第二次降臨之後,我們才會明白祂“將一切都更新了”(啟21章)的真實意義。如果你對這個真理還不清楚,或者你並不相信它,那麼你對《聖經》的理解就有大問題了。

新關係

  我們是通過基督的死與上帝和好的,並且在基督第二次降臨的時候等候這種和好完全成就的人。所以現在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這對我們與別人建立關係有何意義?

  基督說要通過門徒們做工:我派你們出去,我要你們成為我的使者。那麼這就清楚了,基督對我們的生命和使命的要求是,與他人的關係是建立在一種包容、莊重的標準上的。而那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將與上帝的和好轉化到與人和好上,這些人包括基於種種原因彼此不和並且敵視的。講道時只談個人與上帝的和好是不夠的,還要講論人與人之間的和好。正是因為心中有這種想法,上帝說:我要把你造成“一個新的人性”(見弗2:11-18)。

  這個“新的人性”是什麼樣子的呢?“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5:17,NIV)新的人性在與他人相處時有一種新的態度;用保羅的話說就是:“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林後5:16)世俗的偏見是憑著外貌認人──是眼睛即刻所見的──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判斷你的。保羅說,那不是和好了的人的所為。我們並不會憑著外在的東西評價人,諸如財富、身份、地位、教育、人種、膚色、語言、文化、種族、性別或是年齡。

  我們的教會是全球性的。你所在國家的教會對此問題是如何看待的呢?人們都在行動中,而我們也是不斷地要與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們打交道。各種差異是不是令你心煩了?我們遇見的人有的是因為戰爭而無依無靠,有的是窮苦人,還有的人在為他們的孩子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我們在更發達國家中遇見過數百萬這樣的人。無論是在巴爾幹半島、東歐、蘇丹、中東,非洲一些地區或是在亞洲,許許多多的人因為戰爭、貧困,或是種族迫害都處於此種境地。

  我們該如何處理與這些“外來人口”大潮的關係呢?這種大潮──實際上真的有很多很多人──本身是一個問題呢,還是因為他們是“外來人口”呢?那麼如果他們是復臨信徒又會如何呢?我們的根本情感是否會因此而改變呢?是的,我知道,我們應當對我們教友中的弟兄姊妹格外地友善,但是就人類而言──無論是信主的或是不信的,我們也有與之相處的義務。

  保羅在以弗所書2:11中談到“受割禮的”和“沒受割禮的”。這段話的背景是保羅談及外邦人和猶太人之間隔閡的問題。猶太人稱外邦人是“沒受割禮的”──這是一種蔑稱,因為猶太人只會蔑視外邦人。猶太人中有一個諺語,說上帝創造外邦人是用作預備地獄之火的燃料。基督降臨時,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隔閡達到了頂極。婚姻也不得越過那道屏障。即使到外邦人家裏去,猶太人都認為會變得不潔淨。基督降世以前,隔閡日益高漲,而基督離世之後,隔閡日益減少。

  外邦人沒有對彌賽亞的盼望。說他們是“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弗2:12)人們認為他們是沒有應許,沒有盼望,沒有上帝,並且沒有未來的人。外邦人的歷史是輪轉循環的──沒有定向的。與之相比,猶太人的歷史是在向上帝行進的方向上的。即使在他們最為痛苦和最受挫敗的時刻,猶太人也從來不會懷疑彌賽亞將會來到,那時一切將會是無比榮耀的。

  上帝應許所立的約對於外來人而言意味著甚麼呢?以色列民是與上帝立約的民族。他們相信,上帝親手揀選了他們,是眾民族中最受上帝偏愛的民族。祂說:“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出6:7)這既是一種特權也是一種責任。其中包括要守上帝賜給他們的律法。而他們也肯定地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出24:3,7)這是一個嚴肅而重要的約定,但也使猶太人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保羅非常瞭解這種思想,因為這也是他自己的遺傳和文化中的一部分。這種思想可能會是一個問題。

  或許,現在停一會兒為好,讓我們反思一下,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是上帝親手揀選的民,那麼這對你我來說意味著甚麼呢。我們自認為是上帝命定的推動者是否是錯誤的呢?我不這樣認為,但是重要的是:這對於我們的自我意識和處理與他人的關係中有甚麼作用呢?我們對待他人時是否會真正地敞開心胸關心他人呢?在為上帝作見證時,我們能夠以一種不傷害他人的方式去行使職責嗎?

不再有隔閡

  保羅繼續講道,在這裏我們見到了“新”:“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廢掉冤仇,”(弗2:13,14)這裏所說的“中間隔斷的牆”是聖殿的記號。有外邦人的庭院;然後是婦女的庭院;然後是以色列民的庭院;接著是祭司和至聖所的庭院。這些都是要接近上帝的聖面。局外人不能進入聖殿的內院,而如果另一國的人干犯了至聖所的聖潔就會被處以死刑。

  這種宗教或是文化壁壘並不只是在猶太人中存在。希臘人提到“野蠻人”時也存在同樣的藐視態度。猶太人對從外國領土上來的難民──外局人──甚是懷疑。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問:“在犯罪問題上或只是不同的文化習慣方面,他們承擔著怎樣的重擔啊?”有一名諺語:“陌生人不會得到愛。”對於來到或是闖入我們這裏局外人,我們是否也存在著這樣的理解呢?

  但是經文上說,與上帝和好的人對待別人時卻是不同的。“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在與不同於我們的人打交道時,這對於我們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信徒來說是一個基本要求。這是適應於我們對待他人方面的真理,在對待我們屬靈各團體時,這更是一個不變的真理。在教會,這個國際性、跨文化性的團體裏,我們將彼此間的差異看成並當成是一種財富,而不是甚麼消極因素。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中絕不會存在任何的種族差異和種族優越感。對人的尊敬和不敬不會因為其富有或是貧窮,受過正規教育或是未受過教育,有公職或是無崗而定。我們要把所有人都視為是可敬的,尊貴的,因為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

  在全世界的許多國家裏,我們有著相當數量的“不同種族”的或是不同國家的教會。這些教會向移民或是難民敞開,他們可以來品嘗並且感覺到一些自己家鄉的文化,說他們自己的語言,唱他們本民族的歌曲,並且培養出特別需要的社會聯繫。這就是我們與活動著的人們共同生活的現實,而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我們的弟兄姊妹。這就是我們必須接受那些來到我們地區──進入我們社團的人的方式。“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裏的人了。”(弗2:19)

  與上帝和好會使隔閡消除!當上帝出去到與祂和好的民那裏並與他們擁抱的時候,與上帝和好的民也會出去到彼此那裏彼此擁抱。成為與上帝“和好”的人會容納一切、果斷堅定,不判斷人。是的,他們也許進入了你的地盤;是的,他們也許搶了你的工作;是的,他們也許吃了你的食物;但我們卻因為人類有價值而團聚在了一起,而這才是更重要的。

  我得回到以前曾多次評論過的問題上,即我們當地聚會點中有關青年人的參與上。我們說:“他們太年輕了。他們缺乏經驗。”我說:“人們過高地估計了經驗。”要得到的是正確的個人品質和人格。人們根據各人經驗分配任務。首先考慮的是一個人的內涵、堅毅和授權。只有在你做到這些後,你才該考慮下一個問題:他們有能力完成這項工作嗎?你先要確定的問題是屬靈方面的恩賜、個人價值觀,然後再進行委託事宜。接著,讓我們幫助他們有能力勝任工作吧!

  保羅在談到消除上帝子民間的隔閡時,前後文是在討論合一的問題。設想一下,如果兩個人彼此之間有爭議有分歧,那麼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最可靠的方法是把他們倆叫到一起,通過中間人調解──這個人是雙方都敬愛的。那一位就是基督。祂是我們和平的君。祂治癒破碎的關係。祂使我們和睦(弗2:14)。上帝的計畫是要人分享信仰和希望,盼望基督的復臨,而這些人要彼此相連,合而為一。在聖靈的感召下,這是一種聖潔聯結。以下是保羅的話:“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這就是基督為什麼在祂生命最後的幾個小時裏仍是與祂的門徒呆在一起,並且反復地強調合一的重要性的原因。祂禱告說:“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約17:21-23)使人合而為一的催化劑正是聖靈感動下的愛。

  保羅指明基督造了“一個新的人性”時,他選了“新”(kainos)這個詞,意思是一種新品質(不是時間上的新),是不同種類的“嶄新”。基督所完成的造新的人性的大工並不是把外邦人變成了猶太人或是把猶太人變成了外邦人。人類與上帝和好後並不會是在文化方面退化了或者是在民族性方面退化了;並不是要失去你的種族、部族、國家的或是文化的特徵。你只是在你所擁有的基礎上變得與以往不一樣了:成為了上帝永恆國度裏的居民。以往有分隔線的雙方面都與上帝和好了。通過基督,“兩下”的人可以平等地接近天父(弗2:18)。

  《聖經》中是怎樣描述與上帝和好的人之間的關係的呢?“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弗4:2);“一切苦毒、腦恨、忿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2:3);“你們既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恩慈……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西3:12,13);“你們都要同心……不要以惡報惡”(彼前3:8,9);“上帝召我們原是要我們和睦”(林前7:15)。彼此和睦是主自己委任給我們的,當時祂這樣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5:9)

寬恕的恩典

  這一點詮釋出你和我這樣不同的人應該做的。除了“愛”這個字以外,在這個和睦的團體中,還有一個更讓我注意到的詞“饒恕”。很難再找到一個像準備饒恕人這樣的短語來形容基督徒了。我們都有缺點;我們都需要饒恕。正如亞伯特·施韋策(Albert Schweitzer)寫道:“我為什麼要去饒恕所有人呢?我必須饒恕那些錯誤指引了我的諾言,因為我自己也曾多次地因為撒謊而玷污了生命;我必須要饒恕那些不可愛的、討厭的、誹謗人的、欺騙人的和我所遇到的傲慢之人,因為我自己也是如此經常地缺乏愛、討人厭、誹謗人、欺騙人和傲慢的。”1

  這是我們的共性:我們都是罪人,需要饒恕!

  “饒恕”並不會使罪變得無足輕重;卻能治癒人因為罪而受到的損害和傷害。這個真理適用於上帝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同樣也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聽一下主僕的受靈感動的話語:“一切的赦免,固然是基於我們所不配得的上帝的愛,但我們待人的態度卻顯明我們是否已將那愛學到手。……不憐恤人的人,就此顯示自己與上帝赦罪之恩無份。”2

  “良心上覺得罪的赦免,使他們有說不出的平安和快樂。……‘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詩23:4)”3

  上帝使我們在耶穌基督裏與祂和好,也託付我們成為祂的使者,向世人傳和好的福音。這是祂再來前,我們所受的委託和使命。那時,我們將面對祂,就像今天我們彼此見面打招呼一樣,我們也會聽到祂祝福的話語:“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3)

  1 A. 史懷哲,《文化與倫理》,第II卷,第260頁。
  2 懷.愛倫,《天路》,中文繁體版第209頁。
  3 懷.愛倫,《服務真詮》,中文繁體版第 252頁。

  楊·寶生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