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縱覽 回顧“大家談”節目
回顧“大家談”節目

與教會青年人的談話只是開始

  1848年,懷·愛倫眼見到一個異象,這對本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時,人們稱之為“光源”異象。她見到懷雅各應該開始發行印刷一種“小冊子”,把復臨信息如光源般傳播到全世界。

  對於我來說,不同尋常的並不是異象本身,而是懷愛倫見到異象後所付諸的行動;她決心要將眼見到的上帝計畫實行出來,不管有人說這無法實行,說這無法做到。面對其他領導的反對意見,她仍堅持己見。貝約瑟認為她的丈夫懷雅各更適合做傳道人,而不是寫文章。她也經受住了懷雅各的懷疑,他認為經濟方面他們有很多困難,包括印刷和分發這種紙張。她堅持道:“他一定要寫、要寫、要寫,要靠著信心走出去。” *

  人們很容易忽略她那時只有21歲。

我們最具價值的資源

  五年多以前,我先後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年輕人和青年教授進行了多次對話。這個系列節目叫“大家談”。對話之後,我十分確信,他們也對自己的教會眼見到了異象。他們富有創新精神,渴望參與進來,而除此之外,他們都滿懷激情地把自己獻身給主,獻給了祂的聖工。

  “大家談”談話節目是通過電視直播和互聯網通迅進行的。通過這種對話,我逐漸感到了對我們青年人的深厚的信任。是的,總有些時候,我是抱懷疑態度的,但在一次一次的談話之後,這種思想又向我襲來──從男孩兒到女孩兒,從15歲的到25歲的──他們的確愛這所教會。這是他們心裏歸屬的地方。這裏是他們想要事奉主的地方。他們準備好了。

  這一系列對話的話題十分廣泛,有時是當地關心的話題,有時是有關特殊背景和文化的事情。同時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首要主題──我一遍遍地聽,也許聽到的是西班牙語或是斯瓦希裏語,有時是葡萄牙語或是英語。

他們關心

  1. 尋找一處地方和一種聲音。年輕人內心的聲音經常是:“為什麼不允許我們討論一些重要問題呢?”“為什麼我們不能更多地參予到領導當中呢?”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問題,同時也是合理的問題。他們沒有問:“為什麼我們中不能有更多的人是全球總會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呢?”他們甚至也沒有問,為什麼不能有更多的人成為分會或聯合會委員。他們想要被委任,分得更大的責任來參與他們地方教會會眾的運作。

  我們為什麼不願放手讓他們去幹呢?回想一下基督所選的十二個門徒。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教會的先驅們。

  有時,我們忘記了自己曾走過的道路,我們曾犯的錯誤。我們忘記了開始時自己也是跌跌絆絆。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我們終將肌肉強鍵,獲得更穩固的立腳點,而我們也知道從何邁步了。

  有時,我們也過於信任經驗的價值。經驗是重要的,但是基本的人品是更重要的事情:我們如何與人打交道,我們愛和關心教會的能力,以及如何承擔責任──這些都是更具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你把合適的人放在某個位置上,他們就會獲得自己需要的經驗。而不從年齡方面考慮,人員安排不好的話,這個人也不會有所作為。

  2. 界定。全部問題都是在這個範圍內提出來的:衣服和珠寶、娛樂、音樂和人際關係。

  年輕人的思維會十分“教條主義”,認為這個世界是有著清晰的界限的。他們就會在界定的範圍內尋找安全之處。有些年輕人想要的是精確的公式,而他們也會堅持不懈於此。他們有時對原則並不感到舒服;他們想要的是特別的答案。他們希望對自己有個界定,在他們的周圍劃出界線,為要發現“我在哪方面適合做這個?我喜歡所在的地方嗎?甚至我是否真的理解這種界定,而他們的為什麼屬於那裏?順服上帝的人生會是如何的呢?”

  與許多和我交談的年青人一樣,我也是在復臨家庭中長大的。當我20歲時,我的思維真的很具教條主義的。對於說:“嗯,那麼,也許不是”的人,我十分不耐煩。說“也許不是”的人就是問題製造者。但是我已經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學習到,你也要允許別人有成長發展過程,在發現上帝對他們的旨意上有個過程。

  在此方面要有彼此信任,也會有更大的責任。所以我要給青年人一些忠告:不要濫用了你的自由,不要輕視了它。

  對於音樂的選擇是重現的主題。我們繼續回到這一點上,是因為我們對青年人合理的關心。音樂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有了相當大的比重(看一下在敬拜聚會中,青年人演奏的音樂所占的比重吧!),而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嚴肅的。

  我怎會知道到底什麼樣的音樂是教會的音樂呢?我要問一下:“這種音樂是否適合敬拜上帝?它是否將我推到跟主更近的地方,是屬靈的音樂?或者,它是否在提醒著我哪種音樂距上帝甚遠,思想空洞,盡是噪音呢?這種音樂是否使人產生共鳴?它是否會使教友們都齊聚一堂敬拜上帝呢?”

  我知道,一些長輩也許在聽完這些談話節目後會問:“他為什麼不簡單些,告訴我們它應當是什麼樣的,完全清楚地告訴我們?”而我只能這樣地簡單作答:“你看,他們是你們的孩子;與他們談談吧。你們的孩子正在教會中尋求一種符合自己身份的團體。幫助他們找到這樣的地方。不要把他們趕走了。幫助他們理解信任,以及他們肩上應擔的責任。”

  3. 找到一種使命。青年人們也同樣對他們的同齡人來到教會後就離開了的人的人數感到沮喪。他們對此問題的關心多次出現。

  我經常問:“告訴我,他們為什麼走了?”

  他們回答說:“嗯,教會太過時了。”“他們不懂寬容。”“有太多打消人積極性的地方,人們對我們的外表和我們的選擇有太多的批評。”

  然後我問:“你們交下朋友了嗎?你的好友的離開是不是因為感到沒有朋友呢?是他們的朋友嗎?”

  通常在這時就會有一陣沉默,然後就會有人回答:“對,或許我們並沒有跟他們交朋友。”

  我問:“好的,你不應該跟著他們嗎?”

  青年人應當被委任承擔更多的責任,向他們的同齡人傳道。這是他們需要特別裝備上的任務。讓我們在地方教會裏,使之成為條文化、公認的傳道事工,就像安息日學校或是對執事或長老的任命一樣。讓我們為青年人提供官方職位,一種信任的平台。他們將會努力不懈,而教會中就會出現某種新鮮強大的力量。

讓我們信任他們

  我們失去了太多的青年人──太多的25歲以下的人群。我們難以找到準確數字,但是如果說有一半的人是在教會中成長,但因為某種原因而迷失方向的話,我對此並不會感到奇怪。而即或不是許多,這些數字也是不小的,損失率太高了。

  我一直相信,教會的未來掌握在我們的青年人身上,而這種現實應當在今天的教會中有所體現。在我所做的“在家談”節目中,這一點始終沒有改變,而是更加清晰有力了。我愈加地感到情況的緊迫:是甚麼使我們後退了呢?讓我們就是去為他們提供成長的空間和機會。

  我給教會發出的信息是去信任我們的青年人;與他們交談;聽他們的心聲;在給予他們機遇和責任時表現出你對他們的信任。他們會百分之百地正確嗎?或許不會,但是,你我都不會如此。

  信任他們,那麼明天他們還會留在教會裏,後天依然如故。

  *《生活素描》,原文第125, 126頁。

  楊·寶生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