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臨事工
通向未來的大門


印度的復臨信徒以教育來建立教會

  印度過去殖民歷史的標誌依然矗立於孟買港的前沿。今日的印度是一個過去與現在交融的混合體。最新的現代科技在各大城市被廣泛利用,但與此同時,鄉村的農民仍然在使用他們祖先所使用的農具和技術。印度大多數人是印度教徒,也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佛教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印度。

  儘管這個國家歷史悠久,但擁有十億多人口的這個國家正通過一道新的大門迅速地前行,一道通向未來的大門──孩子們代表著未來。

  在印度,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正通過復臨信徒的教育對未來作投資。現今,教會開辦了129所中學,擁有93,000多個學生。

  在加爾各答的復臨學校,孩子們正得到為他們的未來作更好預備的一種教育。在這裏,學生們通過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學習和做家務而得以鍛煉。他們在認識慈愛的上帝之時,靈、智、體各方面都得到培養。即使許多來自貧窮家庭的學生,自己本來就沒有東西,卻仍然作出奉獻幫助他人認識耶穌。大約有900名學生參加這次學習,只有約400位學生來自復臨信徒的家庭。

  在每個孩子夢想和希望的背後是失敗和痛苦、期望和神跡以及愛和快樂的經歷。他們的故事被記錄下來。

他們的故事



加約蒂
  加約蒂、弗馬尼、蒙卡和艾希是該校的四個學生,他們學習努力,想把他們的夢想變成現實。

  加約蒂記得她六歲時,媽媽生病去醫院後,就再沒有回到家裏。她爸爸和姑媽把她送到一所基督教寄宿學校,她在那裏認識了上帝。

  加約蒂最終來到這所學校,並成了一位復臨信徒。她也為她的父母成為安息日會的信徒而祈禱。後來他父親被關進監獄,在那裏他向上帝打開心門。去年加約蒂的父親和繼母接受了洗禮。



弗馬尼
  弗馬尼記得,在她七歲放牛時要照顧比他小兩歲的弟弟,那時他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接著她母親也去世了。弗馬尼應邀到一所復臨學校學習,但當她超過十二歲時,她叔叔要她結婚,弗馬尼不願結婚,於是就做手工賺錢以便能留在學校念書,但收入卻微不足道,杯水車薪。幸運的是,這所學校能為她提供經濟幫助。現在她已經為學成後的生活做好了計畫。弗馬尼說:“我的目標是成為一個護士,就像我受到幫助那樣去幫助別人。”

  蒙卡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她而去,她與母親相依為命。她記得,有一天父親沒告訴母親就把她帶走了。與父親一起生活的日子並不快樂,她唯一的朋友是一隻叫拉妮的狗。她有一天在學校看見了拉妮,就跟它到了火車站,拉妮卻在那裏就消失了。一個聲音告訴她“快上車”,所以她就上了火車。

  火車沿著軌道前行發出有節奏的轟隆聲使得蒙卡昏昏欲睡。到下一個站時,她下了車,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就向一個和善的人打聽到那個村莊的名字。令人吃驚的是,蒙卡找到了回到母親所住村莊的道路。因為那個人認識她母親,就把她帶回了家。(蒙卡的完整故事在每季一期的《聖工消息》中有講述,線上可閱讀:www.adventistmission.org/article.php?id=45)

  感謝蒙卡那毛茸茸的“天使”,正好把她帶到這輛列車上,使她能夠與母親一起生活,並被送到復臨學校學習。

  蒙卡長大後,想當一名醫生,不是別的醫生,而是成為一名眼科專家。

被保守的旨意



艾希
  學生艾希在復臨學校的校園裏幹著下午的清理工作。之前夜間的一場暴風雨將樹枝吹刮、扯裂,散落滿地,綿綿細雨仍舊下個不停。艾希拾起一根大樹枝,扛到肩上把它拖向垃圾堆。他試圖把樹枝像投擲標槍那樣扔過去,可是,當他舉起樹枝時,觸及到了一根高壓電線。強烈的電流把他擊倒在地,使他昏迷不醒。

  寢室裏的一個員工聽到爆裂聲就沖出門外,發現艾希躺在濕漉的地上。他把艾希扶起來時仍能感到他身上殘存的電荷。他把艾希抬進最就近的教室裏,開始禱告和實施急救。不過一會兒,艾希就發出咳嗽聲並且問到:“我出甚麼事了?”

  如今艾希是一個活潑的青年。他把手腳被電燒灼的地方給人看,雖然他不知道為什麼能倖免於難,但卻相信上帝為他的人生制定了計畫,他決定用一生事奉上帝。

  這只是在印度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學校中,眾多孩子們的故事裏的一小部分,這些孩子們對未來滿懷著希望和夢想。感謝復臨信徒的教育使他們有機會擁有一個更美好的將來。

  然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懷有希望。不是所有的印度兒童都有機會受到基督教的教育。許多慷慨解囊的個人和復臨教會組織,已經為支援這個學校和在校的學生捐了款。感謝全世界的復臨信徒在佈道工作中,對此事的祈禱和財務上的支持。感謝你們對印度未來的投資。

  並感謝你們以第十三安息的奉獻來支持在印度的這項救助計畫。

  裏克卡加拉是聖工消息辦事處的公關幹事。更多有關這事工的信息可訪問:www.AdventistMission.org